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12:07:02   浏览:834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陕西省西安市人大常委会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印发《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通知

(市人发〔2002〕9号2002年7月3日)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于2002年2月6日经西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2002年6月7日陕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市人大常委会2002年7月3日公布,自2002年8月1日起施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是指在西安市行政区域内体现西安历史文化的古遗址区域、古城墙及其以内区域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域。

第三条在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从事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和其他活动的,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实行统筹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将保护、管理和编制规划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六条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和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

市建设、土地、园林、文化、宗教、旅游、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市人民政府确定的权限,协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工作。

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

第七条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西安的历史事件、地名典故、诗词歌赋、地方戏曲、传统工艺、饮食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

第八条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全社会的责任。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义务。

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的保护意识。

第九条鼓励社会各界、国内外组织和个人,以投资、捐赠等形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对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

第十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制定保护图则。

第十一条市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古遗址区域、古城墙及其以内区域、历史文化风貌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性详细规划。

第十二条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应当突出保护明城的完整格局,显示唐城的宏大规模,加强周秦汉唐重大遗址保护管理,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二)注重保护古城历史风貌、城市格局和空间环境,体现古城特色;

(三)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和风格;

(四)适应城市居民现代化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

第十三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性详细规划,应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组织专家论证。

第十四条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保护图则,报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性详细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性详细规划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性详细规划和保护图则需要作局部变更和调整的,应当按原批准程序报批并公布。

第十五条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应当报市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对不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不予办理规划建设审批手续,建设单位不得施工建设。

在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按规定程序审查同意后,方可办理规划建设审批手续。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越权审批建设项目。

第十六条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的检查、监督和对违法建设的查处。

第十七条古遗址保护区域、古城墙及其以内区域、历史文化风貌区域内不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性详细规划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改造、迁建或者依法拆除。

依照前款规定迁建、拆除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属于历史上所形成或者经批准建成的,由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并按规定予以安置和补偿;属于违法建设的,由市城市规划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三章古遗址区域的保护

第十八条古遗址区域是指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代所遗留下来的村落、城苑、宫殿等基址保护区域。主要包括:蓝田猿人遗址、半坡遗址、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和华清宫遗址等。

第十九条古遗址的重点保护区内,应当保持古遗址的历史风貌和原始地形;禁止挖沙取土、挖建池塘,不得进行与遗址保护无关的工程建设或者从事其他有损遗址的活动。

第二十条在古遗址保护区域内因特殊需要进行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按规定程序审查同意后,方可办理规划建设审批手续。

第二十一条经批准在古遗址保护区域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应当按照规划许可证的要求施工,不得破坏遗址的历史风貌,不得污染环境,不得危及文物安全。

第二十二条古遗址区域的开发利用应当保持古遗址的完整性,根据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和遗址保护实施性详细规划,结合古遗址的特点和地理环境,植树种草,改善环境,建设遗址公园、博物苑,提高古遗址的旅游观光价值。

第四章古城墙及其以内区域的保护

第二十三条古城墙及其以内区域是指明洪武年在隋唐皇城基础上扩建保留至今的西安城墙区域和城墙以内的区域。

古城墙区域包括西安城墙、护城河、环城林带和环城路。

第二十四条古城墙以内区域的保护,应当体现历史风貌,保持原有路网格局、街巷特色和名称,其城市功能应当以商贸、旅游为主,逐步降低古城墙以内区域的居住人口密度。

古城墙以内区域的国家机关、城市居民和事业单位的用房建设应当从严限制;不适应城市功能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限期调整或者外迁。

第二十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古城墙、护城河、环城林带的保护管理,修复城墙,治理污染,改善护城河水质,建设环城林带,形成具有古城特色的环城公园。

禁止向护城河排放污水、倾倒垃圾、抛撒废弃物。

第二十六条严格控制古城墙内、外侧的建筑高度和风格。古城墙内、外侧的工程建设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古城墙内侧20米以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予拆除,沿墙恢复为马道或者建设为绿地;100米以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9米,建筑形式应当采取传统风格;100米以外,应当以梯级形式过渡,过渡区的建筑形式应当为青灰色全坡顶建筑:

(二)以东、西、南、北城楼内沿线中心为点,半径100米范围内为广场、绿地和道路,周边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与城楼的建筑风格、色彩相协调;

(三)以东、西、南、北城楼外沿线中心为点,半径200米范围内为广场、绿地和道路,半径200米外,建筑高度各以60米距离为过渡区,从24米以下向36米以下、50米以下递升;

(四)古城墙外侧至环城路林带绿地按照规划只允许建设高度不超过6米的园林式公共服务设施;

(五)护城河至环城路之间的地带,应当建设为绿地,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按照专项规划拆除、改造;

(六)环城路外侧红线以外的建筑高度,应当各以60米距离为过渡区,从24米以下向36米以下、50米以下递升。 第二十七条古城墙以内区域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所在保护区的规划要求。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其体量、造型和色彩应当体现传统建筑风格和特色。

古城墙以内区域的建筑高度实行分区控制,整体建筑控制高度不超过36米;综合容积率控制在2.5以下;在单位和居民院落内不得插建建筑物。

维修、改建、翻建传统建筑物、构筑物和传统民居、店铺,应当修旧如旧,保持原貌。

第二十八条古城墙以内区域的北院门、三学街、竹笆市、德福巷、湘子庙街区为历史街区。

北院门街区东至社会路、西至早慈巷、北至红阜街、南至西大街,三学街街区东至开通巷、西至南大街、南至城墙、北至东木头市,其街区内的建筑应当保持传统庭院式格局和建筑风格。

竹笆市、德福巷、湘子庙街区的临街建筑,应当保持、恢复为传统建筑风格。

第二十九条钟楼、鼓楼、碑林、宝庆寺塔、城隍庙、化觉巷清真寺以及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西安事变旧址等古城墙以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应当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予以保护,其周边的建筑高度、风格应当与保护对象相协调。

第三十条钟楼至东、西、南、北城楼划定文物古迹通视走廊。钟楼至东门城楼通视走廊宽度为50米,通视走廊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9米,通视走廊外侧20米以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2米;钟楼至西门城楼通视走廊宽度为100米,通视走廊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9米;钟楼至南门城楼通视走廊宽度为60米;钟楼至北门城楼通视走廊宽度为50米。

第三十一条在古城墙以内区域设置户外广告,应当符合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在钟楼盘道和东、西、南、北城楼盘道内侧以及外侧周边的建筑物上,不得设置户外广告牌。

第三十二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古城墙以内区域园林、绿地、古树名木和广场的保护管理工作,有计划地新建、扩建城市街心花园、街头绿地、休闲广场,增加行道树木,扩大植被。

第五章历史文化风貌区域的保护

第三十三条历史文化风貌区域是指除古遗址区域、古城墙及其以内区域外,以文物古迹为依托,所形成的体现文物景观、环境风貌和其所在历史时期文化特色的一定范围的区域。主要包括:秦始皇陵园、霸陵、大雁塔、小雁塔、华清池、楼观台、大兴善寺、兴教寺、青龙寺、草堂寺、八仙庵、水陆庵等保护区域。

第三十四条历史文化风貌区域应当保持文物古迹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整体格局和空间形态,保护反映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河流、树木和绿地等。

第三十五条历史文化风貌区域的改造、建设,应当以开辟绿地、广场为主,根据保护规划需要建设少量的文化旅游设施和管理用房的,其建筑物的体量、造型、风格和色彩,应当与文物古迹相协调。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其批准文件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

(一)无权批准而非法批准建设工程的;

(二)超越批准权限批准建设工程的;

(三)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拆除或者限期改正,并可处违法建设工程总造价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十的罚款:

(一)未办理建设规划方案审批手续进行施工建设的;

(二)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改变建筑物、构筑物使用性质、造型、立面、色彩、面积、高度、密度、容积率的。

第三十八条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违反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勘探、建设或者损坏文物及文物保护标志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的其他行为,由建设、土地、旅游、园林、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四十条依照本条例实施行政处罚,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和执行措施进行。

对单位罚款100万元以上、对个人罚款10万元以上或者作出拆除违法建筑决定的,当事人有权要求听证。

第四十一条城市规划、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拖延或者拒绝履行法定职责,造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受到损害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二条本条例自2002年8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鼓励和督促企业参加国外反倾销案件应诉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鼓励和督促企业参加国外反倾销案件应诉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委(厅、局),外经贸部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配额许可证事务局,各进出口商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
近年来,国外对我出口产品进行的反倾销诉讼或调查呈增长的趋势。截至到1998年底,已有23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了327起反倾销指控。其中大多数案件以最终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而结案,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正常发展。我国出口产品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关企业应诉不利往往是导致国外反倾销调查或诉讼结果不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做好在国外发生的反倾销案件的应诉工作,改变目前有关企业应诉不利的局面,切实贯彻“谁应诉谁受益”原则,鼓励有关企业积极应诉,同时对不积极应诉的企业予以处罚。为此,我部特制定了《关于鼓励和督促企业参加国外反倾销案件应诉的若干规定》,请遵照执行。

附件:关于鼓励和督促企业参加国外反倾销案件应诉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发生的反倾销案件的应诉工作,维护我国出口产品市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出口商品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处罚低价出口行为的暂行规定》、《关于中国出口产品在国外发生的反倾销案件的应诉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或诉讼后,外经贸部鼓励有关企业参加应诉并本着“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按照本规定对参加应诉的企业给予优惠和便利,对应参加应诉而不应诉的企业给予处罚。
第三条 按照《关于中国出口产品在国外发生的反倾销案件的应诉规定》,在各进出口商会、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及其他受委托组织应诉的单位(以下称“协调单位”)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参加应诉,并按规定数额按时交纳律师费及有关应诉费用的企业,为应诉企业。
经协调单位同意,单独聘请律师进行反倾销案件应诉的企业,视为应诉企业。
第四条 明知本企业经营或生产的产品被控倾销而不报名参加应诉的企业,为不应诉企业。
第五条 虽报名参加应诉,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不应诉企业:
1、虽报名参加应诉但不按规定数额按时交纳律师费及其它应诉费用的;
2、虽报名参加应诉但在企业问卷的填写或实地核查中不积极配合而严重影响应诉工作顺利进行的;
3、在对外应诉中,不服从协调单位的统一组织协调,严重影响案件结果或以损害其他应诉企业的方式为本企业争取有利结果的;
4、在与外国主管当局达成“价格承诺”或签订“中止协议”后,违反“价格承诺”或“中止协议”有关规定出口产品或代理出口产品的;
第六条 如反倾销案件所涉商品属于实行配额招标管理的,外经贸部出口商品配额招标委员会可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应诉企业参加该商品的协议招标和公开招标。
对应参加应诉而不应诉企业,外经贸部可视情况决定是否取消其相关商品的投标资格。
第七条 如反倾销案件所涉商品属于实行配额管理但以非招标方式分配的,外经贸部可取消不应诉企业1-3年的配额申请和出口许可证申领资格。
原应分配给不应诉企业的向反倾销调查国或地区出口的配额指标应按反倾销案件应诉中各应诉企业分摊律师费及其他费用的比例分配给应诉企业;
第八条 如反倾销案件所涉商品属于实行统一联合经营的,外经贸部可取消不应诉企业对该商品的出口经营权。
如需增补该商品的经营单位,外经贸部应将出口经营权授予应诉企业中有外贸经营权的供货企业或委托代理出口企业。
第九条 如反倾销案件所涉商品属于一般许可证管理的,外经贸部可决定在1-3年内取消不应诉企业申领出口许可证的资格。
第十条 如反倾销案件所涉商品属于由进出口商会或协会预核签章后出口的,有关商会或协会可决定在1-3年内对不应诉企业的该项商品的出口合同不予预核签章。
第十一条 在反倾销调查结束后,对涉案的非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商品,属于因经营秩序混乱而导致国外指控倾销的,外经贸部可视情况对该商品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或在一定期限内指定企业经营。
如对该商品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外经贸部应将出口配额分配给应诉企业;如对该商品实行指定经营的,外经贸部应指定应诉企业经营,不应诉企业不得经营。
第十二条 所经营的产品在国外发生三起反倾销案件均不应诉的企业,或在参加反倾销应诉中因不当行为导致反倾销调查结果对中国企业严重不利的企业,除依照本规定第六条至第十一条予以处罚外,对内资企业,外经贸部可暂停该企业对涉案产品的出口经营权。情节严重的,外经贸部有权决定暂停其1-3年的外贸经营权直至吊销其外贸经营许可。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外经贸部可暂停办理该企业该项产品出口经营业务。
第十三条 外经贸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外经贸厅(委、局)、各商会、协会可在反倾销案件结案后3年内不允许不应诉企业参加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展览会和商品交易会。
外经贸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外经贸厅(委、局)和各商会、协会可扣减直至取消不应诉企业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摊位。被扣减或取消的摊位应统一交各商会、协会分配给应诉企业。
第十四条 在所涉的反倾销案件调查结束后两个月内,协调单位应按本规定向外经贸部反倾销主管部门提交对应诉企业的鼓励措施建议和对不应诉企业的处罚措施建议。协调单位所提的处罚建议应抄送各有关企业。
在反倾销案件调查过程中,协调单位如认为确有必要,可就有关不应诉企业的情况向外经贸部反倾销主管部门报告并提交对不应诉的企业的处罚措施建议。
协调单位向外经贸部提交的鼓励措施的建议应包括建议的鼓励措施、给予鼓励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相关的证明材料等。
协调单位向外经贸部提交的处罚措施建议应包括建议的处罚措施、给予处罚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相关的证明材料等。
第十五条 在接到协调单位关于对应诉企业鼓励措施建议后,外经贸部反倾销主管部门应协调其他有关部门在2个月内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并通知协调单位和企业。
如决定不予采纳,外经贸部反倾销主管部门应在收到协调单位的建议后2个月内给予书面答复并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 应诉企业对协调单位关于对不应诉企业处罚建议有异议的,可以在协调单位向企业抄送该建议之日起20日内向外经贸部反倾销主管部门提出意见。
第十七条 在接到协调单位的处罚建议后,外经贸部反倾销主管部门应核实有关企业在反倾销案件中的应诉情况并在40日内作出是否处罚的决定。
如决定不予处罚,外经贸部反倾销主管部门应书面答复提出建议的协调单位并说明理由。
如决定予以处罚,外经贸部反倾销主管部门应将书面处罚决定送交协调单位和被处罚企业。同时抄送出口商品配额招标委员会及该委员会的成员单位、被处罚企业所在地的外经贸主管部门和有关商品出口许可证的核发机关。
第十八条 被处罚的企业对外经贸部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照《行政复议条例》向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行政复议委员会申请复议,也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除复议机关、人民法院决定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期间暂停执行的,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十九条 对于低价出口,扰乱我出口产品市场,造成国外对该产品进行反倾销指控的企业,按照《关于处罚低价出口行为的暂行规定》予以处罚。
在国外对该产品进行的反倾销调查或诉讼中,上款所指企业参加应诉的,外经贸部可减轻或从轻予以处罚。如该企业未参加应诉,外经贸部可就其低价出口行为或不应诉行为从重处罚。
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外经贸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沈阳市性病防治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辽宁省沈阳市人民政府


沈阳市性病防治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沈政发[1992]48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职责和分工

  第三章 疫情报告

  第四章 控制

  第五章 监督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沈阳市性病防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性病防治工作,制定性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性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级卫生防疫机构负责本地区性病防治工作的业务检查、指导。

  第三条 凡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包括长期暂住人口),除国家法律另有规定外,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对预防和控制性病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 职责和分工

  第五条 各级卫生、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利用声像、报纸、书刊等多种形式宣传性病的危害、传播方式和防治知识,提高公民自我保健意识。

  第六条 卫生、公安、司法、民政、文化、教育、服务、工商行政管理、交通、旅游等有关部门和各群众团体,要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性病防治工作。

  (一)卫生行政部门

  在行使监督职能的同时,负责下列事宜:

  1.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性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流行规律,做好疫情的监督、监测和管理工作,落实防治措施,观察和考核防治效果;

  2.组织有关医务人员做好性病的诊断治疗工作,降低漏诊率、误诊率,提高复诊率和治愈率;

  3.责成性病检查、诊断、治疗单位做好性病疫情(病情)报告、防治资料的搜集、统计、整理和管理工作;

  4.责成卫生防疫机构培训性病防治专业人员,开展性病防治学术交流和防治、科研工作的技术指导;

  5.取缔治疗性病的游医。

  (二)公安部门

  1.加强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卖淫嫖娼活动;

  2.对被拘留、收容、收审卖淫嫖娼人员进行性病防治和性病危害知识宣传教育;

  3.对被拘留、收容、收审人员开展性病检查、治疗。

  (三)司法行政部门

  1.对劳改、劳教人员进行性病防治及性病危害知识的宣传教育;

  2.负责对劳改、劳教人员进行性病检查与治疗工作。

  (四)民政部门

  1.负责对民政部门收容的人员进行性病检查、治疗的组织工作,提供检查场所和“三无”人员(无工作单位、无经济来源、无家可归的病残呆傻)的检查治疗费用;

  2.在开展婚前健康检查体检的地区,做好婚前性病检查的督查工作。

  (五)文化部门

  1.配合卫生部门宣传性病危害和性病防治知识;

  2.加强对书刊、音像和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查禁取缔黄色书刊、小报和音像制品;

  3.严格管理舞厅、电影院、剧场、录像厅、卡拉OK厅、茶社等公共娱乐场所。

  (六)教育部门

  1.加强学生青春期卫生教育,教材要有性知识内容;

  2.配合卫生部门对大、中(中专)、小学的校医、保健医、卫生保健所人员进行性病防治知识的培训;

  3.组织安排对工读学校学生的性病检查和治疗工作;

  4.加强对学校游泳池、浴池的卫生督促管理。

  (七)服务、旅游部门

  1.加强宾馆、饭店、旅社、酒吧、咖啡厅、舞厅、夜总会、浴池、游泳池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

  2.组织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交通部门

  协助卫生部门做好有关个体从业人员和出租汽车司乘人员定期健康检查的工作。

  (九)工会、共青团、妇联

  加强对工人、青少年、妇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宣传性病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第七条 宾馆、饭店、旅社、招待所、舞厅、夜总会、浴池等公共场所,不准容留卖淫、嫖娼人员和治疗性病的游医。发现卖淫、嫖娼人员或可疑者,应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发现治疗性病的游医,应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八条 宾馆、饭店、旅社、招待所、浴池、游泳池(含游泳场、馆、下同)等公共场所的卫生设施和用品应按国务院《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进行严格管理,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消毒和及时洗换。

  游泳池不得租赁游泳衣(裤)。

  第九条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应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消毒管理办法》,必须做到:

  (一)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定期消毒和临时消毒制度;

  (二)严格执行有关微生物实验操作规程;

  (三)严格执行有关消毒隔离规定,责成专人负责,对进入人体的用具和器械,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四)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血液、血液制品和生物制品管理制度。禁止采集、供应和使用不合格的血液、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禁止使用未经检疫的进口血液、血液制品、生物制品;对供血员实行梅毒和艾滋病血清学检查,防止性病的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

  第十条 对保育、幼教、饮食、服务、旅游、出租汽车等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应把性病列入检查项目,对检查出的性病病入应通知其单位暂时调离原工作岗位,治愈前不准上岗工作。

  第十一条 婚前健康检查,应把性病检查列为检查项目。负责婚检单位,要对婚检双方做出有无性病、可否结婚结论。民政部门在办理结婚登记时,对无性病检查记录或患性病未治愈的,以及一方或双方检查超过规定时期的,不予办理结婚登记。

  第十二条 医疗卫生单位开展性病检查、诊断、治疗及疗效复查业务,须履行审批手续。县(区)级医疗卫生单位,由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市级和驻沈县级以上(含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由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其他医疗卫生单位和个体诊所,由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报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未经审查批准的医疗卫生单位和个人,不得检查、诊断、治疗性病。

  第十三条 各医疗卫生单位、妇幼保健机构,对新生儿要实行预防性病的药物点眼制度。被批准为诊治性病的医疗卫生单位的妇产科门诊,对初诊患者,要实行性病检查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

  第十四条 卫生部门对在国外居留九十天以上的中国公民和华侨、港澳、台同胞,在回到本市居留六个月后,要进行艾滋病监测。涉外宾馆直接接触外宾的工作人员、性病患者等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人群,也要实行艾滋病监测。

  第三章 疫情报告

  第十五条 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第十六条 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性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性病病人,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时限报告:发现艾滋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艾滋病病人时,城镇于六小时内,农村于十二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所在县(区)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各县(区)卫生防疫站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市皮肤性病防治所报告;发现其他性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城镇于十二小时内,农村于二十四小时内向所在县(区)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当患者死亡、治愈或订正诊断时,经治医生应及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第十七条 性病疫情的检查与管理工作,由市、县(区)卫生防疫机构负责。应设专人负责,按时逐级上报性病疫情的月报和年报,做好各项数字的统计并妥善保存;定期对性病疫情报告单位的疫情登记、报告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第四章 控制

  第十八条 县(区)卫生防疫机构接到传染病报告卡后,应及时派专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对象包括:

  (一)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疑似艾滋病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

  (二)梅毒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

  (三)患有性病的孕妇,并跟踪调查其所生新生儿;

  (四)患有性病的十五岁以下儿童及患儿父母、保姆或其所在的托幼园所的保育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

  (五)患有性病的保育员及所接触的婴幼儿;

  (六)卫生防疫机构认为有必要进行调查的其他对象。

  第十九条 性病病人应如实提供性病发生、传播等有关情况,动员配偶和性接触者尽早接受性病的检查治疗。患性病未治愈前,不得进入公共浴池、游泳池。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性病病人。医务人员对性病病人的病情和隐私应给予保密,不提擅自将性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公开。

  第二十条 对艾滋病病人实行强制隔离治疗,隔离期限由卫生防疫机构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拒绝隔离治疗或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治疗单位、卫生防疫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要进行追踪观察,必要时进行隔离治疗。对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艾滋病监测。

  卫生防疫机构实施以上措施时,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应给予协助。

  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卫生部门对拘留、收审、劳教人员和劳改罪犯,可根据需要进行性病检查。经检查确诊的性病病人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在收容单位就地进行强制治疗,不得保外就医。其检查费、治疗费由本人或监护人承担。本人或监护人确实无力负担的,可以由集体劳动收入中解决,如无收入可由地方财政给予解决。上述人员释放、释解时性病未愈的,原管束单位应令其到指定的性病诊治单位继续治疗,并将“性病检查通知单”送达当地公安机关,当地公安机关应协助卫生部门监督其治疗。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对查获的卖淫、嫖娼或性罪错人员及吸毒者,如不够拘留、收审或收容教育的,一律由办案单位送市皮肤性病防治所(农村送县、区医院)检查性病,卫生部门应做到随到随检。一切费用由本人自理。

  第五章 监督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卫生防疫机构内设立的传染病管理监督员,执行性病防治管理监督任务。

  上述部门和机构内负责性病防治工作的科室,可设立兼职性病防治管理监督员,执行性病防治管理监督任务。性病防治管理监督员由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防疫机构推荐,同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报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聘任并发给证件。

  性病防治管理监督员的解聘,由原发证机关决定,并通知其所在单位和个人,同时收回聘任证件。

  第二十四条 性病防治管理监督员执行下列任务:

  (一)监督检查《条例》和本办法的执行情况;

  (二)进行现场调查,包括采集必须的标本及查阅、索取、翻印复制必要的文字、图片、声像资料,并根据调查写出书面报告;

  (三)对违法单位或者个人提出处罚建议;

  (四)执行卫生行政部门交付的任务;

  (五)及时提出预防和控制性病措施的建议。

  第二十五条 传染病管理监督员执行任务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给予协助。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公共场所卫生质量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有造成性病传播危险的,对单位给予警告、限期改进或责令停业整顿,同时处以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经处理仍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以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责任人员可处一百元以上三百元以下罚款,同时建议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性病传播的,吊销其卫生许可证,同时对单位处五千元罚款,对责任人员处三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同时建议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 在医疗工作中违反消毒、检疫等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有造成性病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危险的,对单位给予警告、限期改进或责令停业整顿,同时可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对责任人员处以五十元以上三百元以下罚款。造成性病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的,对单位给予通报批评、责令停止性病检查、诊断、治疗或吊销医疗执业许可证,同时可处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责任人员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并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 保育、幼教、饮食、服务等从业人员未按规定进行性病检查的,对单位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并限期进行检查。对个体工商户处以三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限期进行检查,逾期仍不检查的,对单位处以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个体工商户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同时吊销卫生许可证,需要吊销营业执照的,应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据证明手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证明手续,给予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

  出租汽车司乘人员,拒绝性病检查的,由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通知驻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收缴其机动车驾驶证,公安部门应积极配合执行。如要领取机动车驾驶证,必须由卫生行政部门出具接受罚款二百元和性病检查证明后,公安部门才可以发还,否则追究当事人责任。

  对查出的性病病人未进行调离原岗位,或未治愈前回原岗位工作的,每查出一例,对单位处以五百元罚款,并责令限期改正。

  第二十九条 婚前健康检查,没有按规定进行性病检查,民政部门给予登记的,对责任人员按每一件处五十元罚款。对未治愈的性病病人予以结婚登记的,对责任人员按每一件处一百元罚款。

  卫生防疫机构未将育龄夫妻一方或双方系艾滋病病人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通知计划生育部门的,对责任人员处以二百元罚款,给予行政处分并通报批评。

  计划生育部门接到卫生防疫机构的通知后,仍发给计划生育指标的,对责任人员处以二百元罚款,同时建议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并通报批评。已怀孕的不按规定采取中止妊娠措施的,对单位处以二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对责任人员处以二百元罚款,并通报批评;医疗卫生单位不履行中止妊娠职责的,吊销其医疗卫生执业许可证。已生育的同时按计划外生育处罚。

  第三十条 医疗单位未经批准擅自开展检查、诊断、治疗性病业务的,除责令停止诊治性病外,对单位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并没收其非法所得;对诊治性病的游医,没收其全部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材,同时处以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责令容留单位或住户将其驱逐,不履行责令的单位或住户,对其处以三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不按规定登记报告性病疫情的,对单位给予警告,同时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对责任人员处以一百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卫生防疫机构未按规定进行性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对单位处以三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对责任人员处以五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传染病管理监督员、性病防治管理监督员及其他有关公职人员,因玩忽职守,贪赃枉法、徇私舞弊,造成不良影响的,由其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卫生行政部门在进行监督执法时不得少于二人,要详细填写法律文书,收取罚款时,应当出具财政部门印制的罚款收据,罚款全部上缴国库。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卫生事业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